Sunday, 20 July 2014

巴勒斯坦

http://972mag.com/palestinian-human-rights-leader-cast-lead-was-a-joke-compared-to-this/93968/


想起之前研討會遇上的一個巴勒斯坦人。他來自西岸一個叫Nablus 的古城,當日他present的正是戰爭中的文化遺產保育。


在上世紀古城曾被以色列占領,首當其衝的,是當地自古以來賴以為生的肥皂產業。出口被禁,整個工業停擺。在八十年代末的衝突,很多人離開家園,古城剩下頹垣敗瓦,直到奧斯陸協議簽署後的兩年,修復工程才得以展開。獲當地政府和日本政府的資助,街道上的傳統拱門和石板階磚最先修復。

及後的工程在政府部門引領下慢慢進行,政府和物業擁有者,以合作夥伴的形式各承擔一半的修復費用。政府透過工程,創造不少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歸屬感,也乘機改善舊有的排污系統等民生基建。保育工程雖偶有失誤,例如:在市集上的加蓋另空氣不流通,菜市場變得嘈吵,用的現代物料跟古城整體不配合等等,但總算是在摸索中向前走。

可惜,在2002年所有工程被迫終止,還未完全恢復過來的城鎮再度受以色列報復式襲擊,Nablus 成為主要攻擊目標之一。這次,軍隊帶來的破壞更大。連續的轟炸,軍隊的推進,以軍用炸藥在古城建築間開路,超過百間房子商舖被毀,供水供電系統也被破壞。城中重要文化遺址受不同程度的摧毀,例子包括曾是十字軍教堂的Al-Khadra清真寺,一部份用來作幼稚園的Abdulhadi家族大屋,Al-Shifa土耳其浴堂,希臘東正教教堂,和好幾家傳統肥皂工作坊。

毀壞可在一夕之間發生,重建要花的時間是以千倍計。硬件可以人力物力去重組,重建家園社區修補創傷心靈所需的時間心血則無法衡量。

過去幾年Nablus附近局勢比較穩定,修復工作得以繼續。古城居民陸續回流,住在破爛的房子。修復工作此時才是面對重大考驗,因為理論拼不過現實。要回歸舊貌,使用的物料必須盡量採用原來或相近的,否則就不算是保育了。可是傳統工匠本來已經不多,經歷戰爭後更少,許多工藝已有失傳危機。加上現代化的方便,牆壁用水泥補上,被炸掉的木窗框被鋁窗替代。平民百姓沒有相關的概念,只想盡快有一個安穩舒適的家,絕對是無可厚非的。城中各自各的修補房子,有關部門明知方向不對卻是無可奈何,只能留待日後慢慢修正。

凡事總有例外,例如阿拉法特肥皂工場,是這巴勒斯坦講者的家族物業,也是受以軍摧毀之一。修復時,這位當建築師的巴人和另外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的家族成員依據國際公約裡的修復原則施工,然後在裡面成立了文化遺產中心,推廣當地傳統手工肥皂和陶瓷等工藝,提供場地予公眾舉行文化活動。中心期望在正式運作後,會有一個專為兒童以設的圖書館和電腦室,在庭院裡為當地小孩提供一個遊樂場所。

巴人講者述說著Nablus 的修復情況,語氣裡充滿著信心,在場的都感受到他們積極的態度。投影片中,沒有太多歷史,沒有一句關於以軍的,更沒有傷亡人數死亡數字,一切都被輕輕帶過。這些當然與present主題無關,但我更希望是因為他們不願埋下仇恨的種籽,把過去與現在的不幸都和血吞掉了,悲傷情感不會輕易流露出來。除了各種大家都知道文化遺產保育背後的難處,巴人在修復自己家園時所面對的,更多是外人不能體會的歷史傷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