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5 July 2014

文化遺產災難

每看到這些古城被炸毀的新聞都感到很矛盾。因為這些毀壞代表了將來必有文物修復及古跡重建管理等工作出現,但修這科目的同學都是帶著保存歷史的心,絕不願意見到這些人為破壞的發生。

持續的內戰和這年伊斯蘭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IL)的崛起,使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戰火有蔓延的趨勢。戰爭中,歷史建築文物必然是敵方重點攻擊對象。尤其以宗教為名所發起的戰爭,所有非我族類的一概必須被鏟除,一如當年阿富汗塔利班在聯合國等多方壓力下一意孤行,把巴米揚大佛炸毀,敘利亞的希臘羅馬及最早期基督教的遺址遭大肆破壞。

現今敘利各古蹟經歷的,就是這種假借清洗為名,摧毀生計為實的破壞。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一地文化並不會因實物的消失而一夜滅絕。而中東這一帶古文明發源地,千百年來歷經多個統治者,東西方商貿藝術交流不斷,早已不是單一文化背景。對當地人而言,戰爭摧毀的,除了是旅遊景點的古蹟外,也是他們的家園。歷史名城在他們眼中或許並不偉大,只是家族幾代人安身立命之所。失去的,是家人朋友,是社區的連繫,是生活的片段,這些都是佔領者樂於見到的。先破壞,再來建設另一套就容易得多了。

我記得,前前阿頭在寫一本手冊,關於如何在戰爭前、中、後保存歷史文化遺產,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幫手。我看過初稿,大概類似一些溫馨小提示,例如:古籍圖書等不要存放在地牢易濕或水浸的地方,壁畫移離外牆,瓷器玻璃等易碎的要墊好,箱子不要向高空發展......。但某幾項卻令我感到困惑:盡量不要利用古建築群當屏障,不要貪方便利用建築物的木材或畫框雕像等生火......。

問題是,古城通常佔據絕佳地理位置,是附近一帶的制高點或守著通道的咽喉。可想而知,敵我雙方都會盡量打下這些作據點。戰爭中,士兵不會因為這堵牆有十字軍東征的記載而不以它做掩護,追擊手也不會因為那個頂有拜占庭的馬賽克而放棄掃射。指引看來只適用於安逸情況下使用。在非常時期,生命受到威脅時,這些指引,就變成西方社會一廂情願的灑鹽。

敘利亞文化遺產所受的災難,有一部份是外國和當地人民聯手做成的。混亂中,總有人出賣家園,把掠奪得來的文物變賣。買家,通常是隱姓埋名的外國收藏家。不像伊朗,敘利亞不受歐美禁運影響,加上境內自顧不暇,偷運文物出境可說是暢通無阻。

在此形勢下,無了期的內戰對這些有形的文化遺產不斷破壞,消耗的其實是將來戰爭平息後恢復經濟的資本。因為遊客一直是敘利亞的一大收入。國內外的義工現今能做的,只有不斷的記錄各處的破壞,或跑在炮火前記錄古蹟的本貌,又或收集被破壞前的影像記錄,好在將來漫長的修復時用作參考。

我相信在做戰爭中遺址保存修復的,都帶點過份天真樂觀不服輸的性格,否則必然被巨大的無力感淹沒。面對戰爭,我們確實是渺小得無可奈何。

至於那手冊,我婉拒了幫忙,因為我想不出可以再補充什麼。亦因為,我說服不了自己。叫人為了一堆死物一座空城,要在戰爭中曝露於槍林彈雨下,降低自己生存機率,我憑什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